欢迎光临万博足球app下载官网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教研组>>语文组>>教学资源>>高一年级>>文章内容
目送

发布时间:2018/10/12 15:13:51 作者:闫唯 浏览量:1406次

                             《目送》公开课教案

临江高级中学 高一(19)班  闫唯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中的几次“目送”。

2. 过程与方法:教师讲授、问答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发掘、领悟本文的特殊之处:出现两次的中心句、并列对称结构以及利用不抒情的语言来抒情的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立足本文三个关键词“目送”、“渐行渐远”、“不必追”,以点带面地品味文本,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情思。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教学手段:黑板、粉笔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朗读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学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理解了父子间有隔阂的爱,我们还学过《散步》,感受了一家四口的温情。亲情啊,永远是谈不完的话题。这节课我们再学一篇关于亲情的散文。老师出示一段话,请同学们自主朗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大家知道这段话出自哪里吗?(龙应台的《目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目送》,跟随作者,目送人生。   板书:《目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出现两次的中心句。

2.点名学生朗读。

学生朗读之后,教师小结:刚刚朗读的几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特色,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朗读这段话呢?老师暂时不说,我们先一起整体学习这篇散文,在这节课结束前,老师再让同学们朗读一遍。

3.学生自由阅读全文,结合全文,想想这段话的关键词有哪些呢?(“目送”、“渐行渐远”、“不必追”)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就以这三个关键词为切入点展开全文深入了解本文

三、以点带面,深入文本

(一)“目送”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写了谁目送谁?写了几次目送?

“我”目送儿子与父亲)    板书  :儿子       作者        父亲

母亲三次目送儿子:

1)华安上小学的第一天,在操场上目送他去教室;

2)华安去美国作交换生,我目送他通过机场安检;

3)华安上大学,我从高楼上目送他上公交车;

女儿三次目送父亲:

1)父亲送我去大学,我目送父亲驾车离开;

2)我去医院看父亲 ,离开前目送父亲回病房;

3)火葬场里,我目送父亲的棺木。

 

2.文章所写的6次目送都跟一个字有关,而且这个字在每一次目送中都提到了,你能把这个字找出来吗?

(门:学校门口、机场检票门口、窗口、单位侧门口、医院玻璃门口、火葬场炉门)

 

3.文章中出现了这么多的“门”字,我想应该是有深意的。那么,我、华安、父亲和门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请发挥想象,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由谈,教师可以适当点拨:门是人与人之间隔阂的一种隐喻。)

过渡语:“门”这个含义啊,正如大家理解的那样,同时也隐喻着一种隔阂,而这种隔阂,正是作者所说的“渐行渐远”。

 

(二)“渐行渐远”

 1.作者所说的儿子的“渐行渐远”体现在哪里?

1)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从“不断的回头”,“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读出了华安上小学的第一天对母亲是十分依赖与依恋的。)

2)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照例拥抱”,给人的感觉就是例行公事一样,“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暗喻了母子二人在情感上的不协调,从而可以看出华安对于母亲的深情并没有任何回应,已经是很明显的在勉强忍受、敷衍母亲的深情)

3)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从“闪”和“倏忽不见”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华安在过海关时候的动作之快,对于母亲没有任何留恋,更谈不上依赖,这个时候的华安已经慢慢长大了,与母亲有所疏离。)

4)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

(从“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也戴上耳机,”可以看出上大学时的华安,已经长大独立,有自己独立的内心世界,与母亲形同陌路。)

 

2. 面对儿子对“我”的态度的变化,作为母亲的“我”是一种什么感受?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示例:(1) 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不舍)

2)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无奈、失落)

3)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失望、落寞、凄凉)

过渡语:儿子渐渐长大了,与“我”“渐行渐远”,作者心情无比复杂,作者又是如何描述她与父亲的渐行渐远呢?

 

3.依照刚刚总结作者与儿子渐行渐远的方法,自由阅读课文,总结作者与父亲的渐行渐远体现在哪?

1)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父亲还很健康,对我体贴、关爱)

2)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父亲老了,病重的父亲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变得衰弱,变得沉默,父女间就仿佛是背向而行的路人,渐行渐远父亲年老生病)

3)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父亲离开了,这里的“抽屉”,也表现了随着父亲的离世,将我与父亲的联系就此关闭,切断,永远的隔绝。)父亲离世、永别)

4.作为女儿,目送父亲与自己渐行渐远,她的心情和目送儿子的一样吗?请同学们根据语境,解读下列三句话所蕴含的女儿内心的感受。

1)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感激、心疼)

2)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失落、无奈)

3)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叠词“深深地”以及“雨”这个景物,体现了作者的伤心、落寞)

小结:在我们刚刚找出的句子中,可以用一个甚至好几个词来形容作者的心情,然而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词语可以概括,这是因为作者看着儿子父亲与自己渐行渐远,心情无比复杂。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不细细赏析,很难被发现,这是因为啊,这篇散文的语言,看似不抒情,实则字字句句都隐含着作者的情感。利用不抒情的语言来抒情,正是作者的语言特色。同学们课后可以再仔细品读。

四、 扩展结合,领悟“不必追”

过渡语:作者爱她的儿子和父亲吗?那为什么目送他们渐行渐远,作者却说“不必追”呢?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一起展开,领悟作者“不必追”背后的深刻哲思。

(一)“不必追”这段话,在文章出现两次,这种结构我们在《背影》、《散步》中见过吗?(没),这就是本文结构的特殊之处——并列对称,其实这种并列对称结构,在文中不仅体现在这段话,还有其他地方也使用了并列对称的结构,请同学们找出来。

1)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2)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

3)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4)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5)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6)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二)这篇散文的特殊之处除了表现在结构,还有语言,刚刚老师已经提过了利用不抒情的语言来抒情的技巧,其实这篇散文还有一个经常出现的字,大家用你们的慧眼挖掘挖掘,想想作者反复使用这个字有什么用意。(“一”:其实这个“一”代表作者的心情,孤独,是父亲与儿子渐行渐远带给作者的孤独、无奈、寂寞,是作者心情的真实写照) 

过渡语:特殊的表达方式,蕴含着特别的情感,这篇散文的特别之处有这么多,到底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呢?真的只是无奈、落寞那么简单吗?出现两次的中心句是否多余呢?请同学们简单做一个课堂练笔。

(三)假如你是儿子,你想对母亲说什么?假如你是父亲,你想对女儿说什么?

(作为儿子,我想说,妈妈,不必追……;作为父亲,我想说,女儿,不必追……

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自由回答,有理即可。)

小结:通过刚刚的随笔练习,同学们认为中心句多余吗?

(不多余,因为两段所抒发的情感不一样)

老师再补充一些资料,同学们根据资料,结合全文想想,作者的“不必追”有何含义?

出示资料:

1.“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2.“你不用道歉,我明白我不是你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个阶段,早就过去了。父母,于一个20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座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逐渐地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灭’。那时候,你才会回过头来深深地注视。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面对儿子的渐行渐远,作者“不必追”。儿子的成长独立是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作者对儿子不忍放手,儿子的疏离让作者失落、伤感、落寞,但为了儿子的自主独立,真正长大成人,作者自己默默地忍受着落寞,放手让儿子成长。

面对父亲,作者“不必追”。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正如作者所说,既然至亲至爱也不能够陪伴一生一世,那就唯有目送,不必追。)

 

总结目送着自己亲人与自己渐行渐远作者却发出了“不必追”的感慨,这是作者“慢慢地、慢慢地”,经历人生百态才领悟出来的关于人生的哲思啊!或许你们现在还无法准确的理解作者目送儿子和父亲那种复杂的心情无法理解作者“不必追”背后的不得不放手,作者曾说“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等你们人到中年之后再重温这篇散文,老师相信你们定会五味杂陈。同时,作者也用“不必追”三字告诉我们要好好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亲情啊!

(六)最后,请同学们结合整堂课所学知识,结合作者的深刻的情思,再读中心句。

作业布置:

1.课后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特别推荐《目送》、《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

2.有评论将《目送》誉为“二十世纪的《背影》,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通过与《背影》进行对比阅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板书设计:

《目送》

 

                 儿子       作者        父亲

 

                          渐行渐远

                                          

                           不必追(放手、珍惜)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办公室:02552728815 教务处:02552728116 德育处:02552728113 总务处:02552728112 教科室:02552728115

Copyright © 2018 www.njljgz.cn All Right Reaserved. 万博足球app下载官网 拥有所有版权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诚信大道188号  025-52728815管理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