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考点梳理
发布时间:2018/10/16 14:31:01 作者:李进中 浏览量:1838次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A)
(1)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不是所有人的世界观都被称为哲学)
(2)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也是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A)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2)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
(1)区别: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②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
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②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A)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基本内容包括: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注意:唯物主义不等于可知论,唯心主义不等于不可知论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A)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B)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 ,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从本质上讲是正确的,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代表观点: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是世界的本原。
A.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B.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C.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D.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E.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F.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②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A.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B.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A)
(1)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
①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王守仁:心外无物; 慧能:仁者心动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康德: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②客观唯心主义 把某种客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 柏拉图:理念论 黑格尔:绝对观念论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朱熹:理在事先 孔子: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各种封建迷信活动
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8”就是发;喜鹊报喜;彗星是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
二、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辩证唯物论核心词:物质、意识、规律; 认识论核心词:实践、认识、真理 8.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A)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9.世界的物质性(A)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0.物质和运动的关系(A)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11.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12.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与普遍性(B)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是有规律的。
13.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B)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14.意识的本质(B)
(1)从意识的起源看,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15.意识的作用(B)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把意识的东西通过实践变为现实的东西)
(3)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1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
(1)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2)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是什么?)
(3)基本要求:①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17.实践的含义和特点(A)
(1)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观念变现实)
(2)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有目的、有计划)、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强调处于一定社会关系;历史性强调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历史过程)
1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是直接经验,通过读书等渠道学习他人实践的经验(即间接经验)也是获得知识的途径。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9.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B)
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20.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B)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21.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C)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判断: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规律是客观的,因此,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有条件)
3.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造和消灭,所以,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有条件)
4.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因此,联系就是规律。(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人们可以认识,利用改变规律并创造物质。
6.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规律客观存在)
7.人们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办事情就能获得成功。(不一定)
8.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决定办事的效果。(按客观规律办事)
9.符合规律的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能动作用)
10.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客观规律为基础)
11.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脑)
12.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3.意识能够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正确意识)
14.物质和意识是互相促进,互相依赖的。(物质不依赖于意识)
15.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正确的意识)
16.物质和意识是相互制约的。(物质不依赖于意识)
17.正确的思想意识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客观实际)
18.物质和意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不依存意识、可分割)
19.意识无法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因为事物总是变化发展的。(能反映)
20.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客观世界)
21.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22.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有规律)(无限性和有限的统一)
23.人类的认识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无限)
24.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与理论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
25.认识的目的在于寻找新认识。(指导实践)
26.科学实验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
27.科学发展观是目前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实践)
28.科学理论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客观实际)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又称辩证法、课本称呼: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核心词:联系、发展、矛盾、辩证的否定观(创新)
2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B)
(1)联系的普遍性:表现: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注意: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B)
(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①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不能混淆。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二者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3)方法论: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4.发展的实质(B)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注意:发展属于运动变化,但并非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前进的、上升的)。
25.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A)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事物的发展趋势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2)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26.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C)
(1)原理: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2)方法论:
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要坚持适度原则。
④要学会优化结构。
27.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B)
(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斗争性和同一性就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包含两层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4)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5)【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自身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使矛盾不利的一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注意: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例: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乱生于治,怯生于勇;投之亡地然后存,限之死地然后生;居安思危;物极必反;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失败乃成功之母;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28.矛盾普遍性的含义(A)
(1)【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9.矛盾特殊性的含义(A)
(1)含义及表现: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B)
(1)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2)指导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注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解剖麻雀、抓好典型;典型引路,示范引导;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先试点,后推广经验。
3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B)
(1)含义: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
(2)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注意: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力气要使在节骨眼上;集中优势兵力,反对“两个拳头打人”;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打蛇要打在七寸上;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办事情要关于抓住重点、抓关键、抓中心;鼓要敲到点上,萧要吹在眼上;打蛇要打颈,斩草要除根;学会弹钢琴;“重心”“中心”“关键”“首位”“第一”“突破口”等。
3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B)
(1)含义: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关系: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注意:机遇大于挑战;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
3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C)
(1)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4)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34.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C)
(1)含义: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重要性: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35.辩证否定观(B)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②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36.树立创新意识(C)
(1)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创新的重大意义: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判断:1.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关系。(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具体的、无条件的。(有条件)
3.整体就是指由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还包括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4.量变是事物的变化,质变是事物的发展。(根本性质的变化)
5.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达到一定程度)(必然结果)
6.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和谐就是没有矛盾。(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
7.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共性和个性)
8.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必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主流;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学会抓住关键和中心。(矛盾的主次方面)(主次矛盾)
9.事物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
10.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11.矛盾的次要方面有时也对事物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
12.矛盾的观点就是指两点论的观点。(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点论等)
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核心词:唯物史观、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人生价值)
3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B)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时会落后于或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8.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A】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改革的作用: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3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
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观点,为科学发展观核心即“以人为本”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依据
40.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B】
(1)群众观点及其要求:
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② 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群众路线及其地位:
①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② 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41.人的价值的内涵及其评价(B)
(1)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人生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3)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4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B)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43.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A)
(1)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①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②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③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④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没有冲突时,要把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3)方法论要求: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44.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C)
A.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和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B.客观条件:(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C.主观条件: (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判断:
1.承认个人利益就是个人主义。(不一定)
2.集体主义否认个人利益。(维护正当的个人利益)
3.人生最重要的是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没有金钱并不妨碍实现人生价值。(金钱是人生价值的物质保证)
4.人生的真正价值就是多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5.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个人奉献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6.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在根本上存在着矛盾。(根本利益一致)
7.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正确价值观)
8.实现了自我价值才能实现社会价值。(实现社会价值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9.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是人人都有的
10.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是一致的。(不一致)
11.对社会的物质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12.人们能否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键是能否使客观符合主观。(主观符合客观)